作者: 吳俊億(阿肚)物理治療師 | IG專頁:movingbellypt
原文網址:投球腹肌拉傷?透過Max Scherzer認識腹內斜肌拉傷
-
2022/05/18紐約大都會王牌先發 Max Scherzer主投5.2局後,突然一顆失控的滑球進到捕手手套後,第一時間其實不見任何異狀,但隨後Max Scherzer表情些微猙獰朝著板凳區來回空畫了喉嚨,嘴裡不斷唸著『I'm done. I'm done.』,示意總教練無法接下去投球,請求換人,結束了當天的投球任務。
賽後球團報告顯示 Max Scherzer為『中度至重度腹內斜肌拉傷』(Moderate to high grade internal oblique strain)。
投個球,腹肌怎麼會拉傷?
腹肌可分為三層,分別由外至內為 腹外斜肌(External Oblique)、腹內斜肌(Internal Oblique)、腹橫肌(Transversus Abdominus)。
腹外斜肌(EO)連接中下段肋骨、骨盆與身體中線,走向由後上至前下,也就是我們手插口袋的方向。協助我們做出同向側彎、對向旋轉(右側的腹外斜肌 協助身體 向左側旋轉)。腹內斜肌(IO)則與腹外斜肌走向相反,因此在功能上為協助身體做出同向側彎、同向旋轉。腹橫肌(TrA)則位於最底層連接胸廓、骨盆,幾乎包覆整個腹腔,調整腹壓協助維持軀幹穩定。
-
腹斜肌拉傷在需要大量快速旋轉之運動(棒球、保齡球、高爾夫、手球等)時常發生。根據統計,側腹拉傷在大聯盟發生率大約5%,且通常發生在 『非慣用手側之腹內斜肌』 。這裡提供幾個有趣的資料,打擊比起投手更容易受此傷困擾(46% vs. 35%);相比於季中6-8月,此傷較容易於春訓或是季初3-5月期間發生(46% vs. 54%);小聯盟選手發生的機會比大聯盟選手高出很多(74% vs. 26%)。
以棒球投手來說,當軀幹在wind-up phase時,一側腹內斜會處在被拉伸的狀態,隨後再將球出前,軀幹會快速、大幅度的旋轉,此時該側腹內斜肌快速收縮,便會造成肌肉連結處須承受大量張力,便容易造成拉傷。
以下面第二張圖來說,第一格紅框(Wind-up -> Early Cocking)之肌肉被延伸至最長,肌肉處在離心收縮之狀態;第二個紅框內(Late Cocking -> Acceleration)之肌肉主要在向心收縮,為投手在拉傷後最容易感到不舒服的時刻,而在這兩格中間(Early Cocking -> Late Cocking),便是肌肉收縮轉換期,由離心轉為向心收縮,此時為傷害最容易發生的時機。圖中星星標示即為腹內斜肌拉傷。
-
急性拉傷 症狀通常是在下段肋骨(第9, 10, 11肋)處為主、腹部處拉傷則較少,出現很強烈的刺痛、拉扯感,這兩個位置容易受傷主要是因這些地方比較偏向肌肉、肌腱交會處,構造上來說比較不強韌。 症狀輕微者可能能夠順利完成該次比賽、訓練,嚴重者多無法繼續。
慢性拉傷,則可能因為長時間過度使用造成,通常這類患者在休息時也可能感到疼痛、緊繃,早上起床時可能特別明顯。肌肉可能腫脹、無力,側腹區域則甚至可能出現瘀青,按壓或拉伸時會造成刺痛,更嚴重者可能在深呼吸、大笑、咳嗽時都會引發疼痛。
-
根據統計,一位投手腹內斜肌拉傷後大約需要27天才能回到場上,也就是說狀況不嚴重的選手在接受正常治療下,一般能在4週左右回歸;而傷勢嚴重的選手中最長可能需要170天才能重返球場,目前Scherzer被診斷的狀況為中度至重度拉傷,因此球團目前給出較為保守之6-8週復原時間表,當然這一切都隨時是情況進行調整。
在大聯盟選手中,腹內斜肌拉傷 再發率大約12%,這其中更有1/3會在接下來一年內復發。
復健運動多先從無負重之穩定性訓練開始,再逐步增加變化,例如阻力抗旋轉、增加晃動挑戰穩定。第二階段以單腳站立下之穩定訓練為主,以確保在進行投球/打擊時,軀幹能在單腳支撐下正常作業;同時這時期可加入單側上肢訓練,增加身體對抗旋轉、單側阻力之穩定性。最後則可開始更加功能性之訓練,例如農夫走路、服務生走路。
當以上訓練都沒問題後,才開始進行軀幹旋轉之運動,從簡易的拉彈力帶旋轉,緩慢進展至強度較高的轉體拉cable、批柴丟藥球等。由於賽場上很多時候,在競爭壓力下,選手常需要不斷挑戰身體極限,給予身體極大之負擔,因此後期訓練會更強調速度、力量,同時也仍會持續訓練更高強度之抗旋轉運動,以確保選手回到賽場上降低受傷再發率。
近期也有研究顯示,加強下肢力量能夠有效避免軀幹代償產生,特別是像棒球運動,不論打擊或投球,力量主要都是要下肢產生,再往上傳遞後輸出。
以筆者協助復健的經驗來說,除了針對上述指引進行穩定性、肌力、爆發力訓練外,『髖關節伸直、內旋以及腳踝旋轉的能力』也是一大重點,很多時候肌肉會過度使用,一部份是因爲下肢關節無法順利旋轉至運動所需要之角度,因此身體為了做出理想中的動作使用軀幹代償,但往往超出肌肉的負荷能力,進而導致拉傷。
-
如果有問題想問我,歡迎與我聯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