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吳俊億(阿肚)物理治療師 | IG專頁:movingbellypt
原文網址:又受傷了?Ja Morant兩次奇怪的受傷過程?
-
本賽季至今曼非斯灰熊隊的Ja Morant繳出全明星級的成績,比賽當中更是多次上演精彩動作,飛身爆扣、360轉身上籃、空中接力拉竿等等。但是本季到目前為止,Morant也出現了幾次令人不解的傷勢,雖然結果來看似乎都不是太嚴重,但其中是否存在了什麼樣的隱憂呢?
先來複習前一次奇怪的受傷過程,2021/11/26 對陣亞特蘭大老鷹的比賽中,第一節還剩3分鐘左右時,J. Morant就因切入不慎造成膝蓋扭傷,雖然最後似乎並不是太嚴重,僅休息不到一個月就復出了,而球團在傷病報告上並未明確指出受傷的組織為何,所以只能透過影片來做猜測。
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,Morant切入踩定右腳後,左腳在後要往前跟上,左腳在空中的過程中向內旋轉(也就是小腿外轉),如此會造成膝關節內側組織被延展,但這都還好,最危險的狀況是隨後落地以內側腳掌著地,造成小腿相對於大腿產生一對折的力量集中在膝關節內側。
從後續回到板凳區,Morant不斷搓揉他的膝蓋內側來看,受傷的組織的確最可能與膝關節內側相關,而最容易出事的便是悲傷三兄弟(Unhappy Triad),分別是十字韌帶(ACL)、內側副韌帶(MCL)、內側半月板(Medial Meniscus),但從這次的結果回推的話,當時最可能受傷的應該只有內側副韌帶,而且只是輕微的撕裂傷,不然應該沒辦法這麼快就重回球場。
另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是,雖然前面落地時可能傷到了韌帶,但隨後兩步落地,Morant至少都能維持下肢在穩定排列的狀態,讓傷勢不至於變得更加嚴重,這同時也代表他的肌肉作動能力並沒有因為受傷而被關機。大部分人受傷時,肌肉的做動會改變以協助我們閃避疼痛、或是持續完成當下的事情,也就是『代償』,可能造成傷害加劇,而這也很常從其他選手身上看見,但從Morant後續這兩步的狀況來看,第一可能是傷勢並不嚴重,第二則是他的肌肉控制、作動能力可以cover受傷的狀態。
2022/02/24對陣明尼蘇達灰狼時,在第三節的一次快攻,打算向左換手過人時,疑似拉傷了左髖節,但似乎並不影響他,因為第四節他就再度上陣了,而就他本人表示『那步只是沒踩好而已,稍微把他拉開就沒事了。』球團報告中也沒有告訴我們
從影片中來看,當他把球換手到左邊時,身體重心沒掌控好,過於快速的往前掉落,導致髖關節被迫在極短時間內承接大量衝擊力,可能因此造成髖關節周圍肌肉保護性緊縮(Protective muscle guarding)。
這裡題外話補充一下何謂保護性收縮。當我們的身體遭遇傷害,刺激神經產生疼痛時,身體本能反應會讓受傷區域周圍的肌肉收縮,作為保護,有點類似骨折後我們上石膏、副木,以保護骨頭,不讓其過度活動。短時間而言,肌肉收縮固定保護受傷區域是好的,但若延續太長一段時間則可能造成活動度受限,若再持續更久,身體會想盡辦法透過代償去適應受限的活動度,造成部分肌肉無法被正常使用,使其萎縮。
肌肉萎縮後,多半會造成功能失常,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,日常活動逐漸受到限制,而疼痛多半還是會延續,但可能來源已不是最一開始之受傷處,而是後續衍伸出來的問題所造成。一般影響到日常活動時,人的情緒難免都會受到影響,負面的情緒容易使身體張力增加,造成疼痛、肌肉性保護收縮加劇。
大家可能會比較好奇這樣的保護性收縮多久後應該處理,這部分沒有標準答案,每位醫療人員的判斷可能也不盡相同,因此需實際找醫師、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才能比較確定當下的處理方式。
回過頭來看這次快攻,就Morant的動作來看,整個受傷過程中,他的下肢排列都還是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況,腳踝外側著地、膝關節外轉,承接力量的過程中軀幹相對髖關節內轉,以上這些都是身體有效吸收、分散衝擊力量的方式,也因此這次的傷害可能才不特別嚴重,下場簡易處理後就可回歸了。
延伸閱讀:
K湯回歸(上):兩次大傷前的下肢動作分析
K湯回歸(下):傷後復出動作分析
觀察Morant每次受傷可能都不是太嚴重的問題,筆者認為這可能與他的良好動作模式有關,好的著地、推進動作,讓身體關節不至於在單點承受過多的力量,進而避免了嚴重性傷害的發生。長期來看,筆者認為Morant的生涯會是蠻健康的。
同時好的動作模式,也是筆者認為他能夠這麼有爆發力的原因,他的身型橫看豎看都不像是透過大量重訓養成的(以美式足球的跑鋒作為比較),但身體的移動、跳躍能力卻異於常人,很可能就是因為他擁有良好的動作模式,讓力量在傳遞上不會有太多耗損,很有效率的運用在身體活動上。
-
如果有問題想問我,也歡迎 與我聯絡。